- · 《数字化用户》投稿方式[06/28]
- · 《数字化用户》征稿要求[06/28]
- · 《数字化用户》刊物宗旨[06/28]
数字化营区综合管理平台的设计与建设
作者:网站采编关键词:
摘要:从目前军队营区建设的现状看,数字化营区建设才刚刚起步,只有一些分散的安防、监控设备、局域网系统、门禁系统等,系统分散、功能单一。因标准不一,各系统难以集成,无法实
从目前军队营区建设的现状看,数字化营区建设才刚刚起步,只有一些分散的安防、监控设备、局域网系统、门禁系统等,系统分散、功能单一。因标准不一,各系统难以集成,无法实现信息融合及软硬件资源共享,无法最大化的实现资源利用,最大限度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只有建设一套完整的综合管理平台,将分散的系统进行整合,才能实现资源融合、信息共享,从而达到方便、快捷、高效的管理目的。
1 系统概述
数字化营区综合管理平台,顾名思义是一套整合各类数字化功能模块,实现数据互联互通、信息共享、功能互补的智能化、信息化管理平台,其子系统包括:智能水、电、暖控制系统,智能办公电子设备管理系统,办公系统,车辆管理系统,门禁系统,监控系统、签到系统等,采取单点登录功能,根据用户角色区分权限,利用一卡通实现身份注册、身份识别,进行多系统数据采集和业务处理。
2 需求分析
针对目前零散建设的各类信息系统,重复建设多,资源浪费大,互联互通难等问题,优化结构、整合资源,构建一体化的系统架构,设计建设覆盖整个yq生活、办公和服务区域的综合管理平台。该平台应满足以下功能与性能需求:
(1)能够实现单点登录,用户通过网络登录入口,实现一次登录,多系统处理;
(2)实现用户与角色,角色与权限的多对多关系,按照用户权限的不同,限制或开放对应的子功能模块;
(3)制定通用的可扩展接口,能够灵活接入各类成熟的子系统;
(4)管理平台设立公共数据库便于各子系统获取系统数据;各子系统之间设立对外数据交换接口,便于其他系统读取数据信息;
(5)能够通过读卡器、传感器、录入系统等多种方式,采集获取指纹仪、IC卡、RFID标签信息,北斗定位以及温湿度等末端信息;
(6)具有一定的抗毁容灾能力,利用备份服务器进行实时数据备份;
(7)具有完善的日志记录功能和友好的故障提示说明;
(8)具有简单易懂,方便快捷的人机交互界面。
3 系统设计
该系统总体结构如右图所示。主要由以下几部分组成:
(1)经过整合的营区主干信息网络,延伸到各末端。yq楼与楼之间不少于12芯光纤,采用千兆光电收发器,楼层之间交换机采用6类网线连接,楼内交换机与业务终端采用超5类网线连接,交换机均使用千兆交换机。
(2)系统基础服务设施主要包括指纹仪、IC卡、RFID标签、北斗用户机、监控摄像头、会议终端、传感器、读卡器等用于末端数据采集的设备以及数据处理软件。
(3)数据采集、处理服务、通信服务、外部数据交换服务、内容管理服务、远程控制服务等各子系统均会使用到的底层服务控件。
(4)单点登录系统,角色分配、权限管理子系统。通过系统配置,实现不同用户、不同角色访问不同的子功能模块。
(5)根据部队日常生活、办公需要衍生出的诸多子系统模块,比如:门禁系统、监控系统、签到系统、办公系统、视频会议系统、车辆管理系统、装备管理系统、战备训练系统、信息展示平台、生活设施自动控制系统等,各系统相对独立,但又有机融合,可以独立实现一种功能,又能为其他系统提供必要的数据支撑。
(6)平台、电脑等终端设备以及人机交互界面;支撑嵌入式系统访问,也支持Web管理平台访问。
4 系统建设
在现有营区建设的基础上,同步开展综合管理平台建设。立足现有网络资源,打通网络链路,部署系统平台。根据实际情况,主要区分三种类别的系统进行建设,一是需要进行数字化改造的老旧系统,在加装必要的采集手段后,对管理系统进行升级,按照综合管理平台标准,开发公共数据接口,进而整合并入综合管理平台。二是已建成的成熟子系统,根据业务需要科学制定计划,逐步进行合并整合。三是对于还未建设的新系统,应当在系统部署前,根据综合管理平台明确的标准,开放数据接口,在部署完成后进行必要的联调测试,确保信息数据交换畅通。
5 小结
数字化营区综合管理平台的建设,是解决目前各类系统各自为战,互成壁垒,重复建设的有力措施和有效解决方案,也是军队数字化营区建设的最终发展方向。通过数字化营区综合管理平台,根据部队业务工作实际,可以整合出一套套全新的业务工作流程,进一步提高工作效率,减少繁重的、重复的登统计和巨大的管理资源浪费,为部队日常管理工作提供强有力的信息化工具,促进军队营区管理正规有序,高效便捷。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也将为部队的信息化建设发挥更大的作用。
文章来源:《数字化用户》 网址: http://www.szhyhbjb.cn/qikandaodu/2021/0302/1144.html
上一篇:指挥员决策心理数字化研究与应用
下一篇:网络信息化背景下山东传统音乐的产业化变革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