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数字化用户》投稿方式[06/28]
- · 《数字化用户》征稿要求[06/28]
- · 《数字化用户》刊物宗旨[06/28]
基于馆校合作模式下少年儿童图书馆阅读推广服
作者:网站采编关键词:
摘要:一、前言 2017年11月4日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共图书馆法(2018修正),这对于法制中国背景下的我国图书馆事业起到至关重要作用,为
一、前言
2017年11月4日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共图书馆法(2018修正),这对于法制中国背景下的我国图书馆事业起到至关重要作用,为促进公共图书馆事业发展,发挥公共图书馆功能,保障公民基本文化权益,提高公民科学文化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1],传承人类文明,坚定文化自信等方面提供了法律保障。《公共图书馆法》中第三十四条提出“公共图书馆应当设置少年儿童阅览区域,根据少年儿童的特点配备相应的专业人员,开展面向少年儿童的阅读指导和社会教育活动,并为学校开展有关课外活动提供支持”[2],这对于促进少年儿童阅读推广服务改革,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提供理论依据,也为馆校合作模式的开展具备重大指导意义。
二、调研结果与分析
(一)调研对象与内容
选取杭州图书馆少儿分馆一线工作者和杭州市翠苑小学、杭州市大关中学等7所中小学校部分师生为调查对象,历经1个月走访,对调查人员以面谈方式收集阅读推广信息,着重从阅读推广手段、阅读推广方式、数字化推广机制、社会介入等方面汇总信息,并进行整理,分析目前存在问题。
(二)调研结果与分析
1.阅读推广内容丰富,但形式单一
通过调研收集信息汇总显示,当前杭州图书馆少儿分馆与各中小学开展的阅读推广活动内容主要包括图书展览、文化培训、生活体验、志愿服务、知识讲座等。定期根据图书馆工作安排和社会所需,依托现有资源和当地人文特色开展各类图书推广活动。从效果看推广内容较为丰富,但形式选择并不灵活,未能充分发挥馆校资源,阅读者主动性不够。
2.阅读推广有一定覆盖面,但对象不够广泛
调研所选中小学校均与杭州图书馆少儿分馆在阅读推广中存在一定合作,为提高学生阅读能力和社会适应方面起到积极作用。但在深入了解合作参与对象时,明显表现出顾此失彼现象,没有满足各类阅读者所需。阅读推广的设计初衷就是涵盖所有热爱阅读的人群,吸收不同年龄阶层群体加入推广活动中,增加参与渠道,挖掘推广资源。从调研结果统计看,重儿童轻少年的阅读推广项目较为明显。
3.阅读推广结合度较高,但密度不够
目前馆校合作在设计上一般会结合重大节日和学生假期,开设出传统特色的文化项目和学生教学大纲内容,为培养学生当前阅读兴趣起到一定推动作用。而阅读推广的持续性是文化传播的有效指标,主题鲜明才能吸引更多的学生参与其中。从调研情况看,馆校方面更多地是根据自身工作安排,不敢打破推广壁垒,限制了学生参与推广的途径。纵观全年各个时期,合作推广的密度不够,频率欠缺,造成学生参与总人数无法增量的现状。
三、基于馆校合作模式下少年儿童图书馆阅读推广服务的对策
基于馆校合作模式下少年儿童图书馆阅读推广服务能拓展本地区教育及图书事业更广阔、高效的发展空间,使少年儿童能够充分共享图书资源,抢占教育发展的制高点,有利于给少年儿童阅读者们提供个性化发展空间,完善知识体系,促进公共文化事业协调发展。
(一)以片区为单位创建流动图书馆
少年儿童图书馆作为图书资源的重要载体,是政府提供市民提高文化素养,提升自身素质的公共服务场所,学校是学生树立正确人生观和获取文化知识的重要场所[3],两者的合作大大提高了文教融合效果。少年儿童图书馆将图书放至大卡车内,变成流动图书馆,定期将图书送到各个学校供学生借阅。
在流动图书馆的设计与建设过程中,还需考虑片区为单位的少儿群体数量与需求量、少儿图书馆在选择书籍种类、学科门类及当前读者喜好等因素。充分利用自身图书资源和人力资源进行科学设计,以实际受众人群和提供图书合理配比进行规划,安排好时间和场地制定流动图书馆网点计划,分区域、分步骤地提供公共文化服务。流动图书馆的服务目标就是最大实现少儿图书馆图书资源共享,因此流动图书馆在创建之初就要树立服务群众理念,尽可能满足各个年龄阶层少儿的文化需求,不断调整服务所需,最大限度发挥文化为民、文化惠民的新时代文化服务理念。
(二)利用现有数字公共平台,提供免费阅读资源
互联网的突飞猛进发展已经影响到每一个社会公民[4],运用好、使用好互联网是解决馆校图书资源共享的有效途径。目前杭州图书馆少儿分馆已经给数字图书平台进行付费,图书馆通过自身网站平台对数字图书资源进行社会共享。具体操作是使用者通过互联网进入图书馆网站并进行注册,输入身份号码查阅所需电子图书,初步具备了数字图书资源共享功能。
文章来源:《数字化用户》 网址: http://www.szhyhbjb.cn/qikandaodu/2021/0611/201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