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数字化用户》征稿要求[06/28]
- · 《数字化用户》投稿方式[06/28]
- · 《数字化用户》刊物宗旨[06/28]
也敢割肉了,银行的数字化转型腾挪术
作者:网站采编关键词:
摘要:银行有自己的性格 关于钱的事儿,如果手机端能操作,我们为什么要打开电脑?如果手机越来越便捷且更有安全保障,我们为什么要打开电脑?如果是随时随地都可以通过手机解决的问题
银行有自己的"性格"
关于钱的事儿,如果手机端能操作,我们为什么要打开电脑?如果手机越来越便捷且更有安全保障,我们为什么要打开电脑?如果是随时随地都可以通过手机解决的问题,我们为什么要打开电脑?
这不是灵魂三问,但这是银行金融科技部门不得不回答的问题。因为他们要考虑更深层次的问题--要不要关掉一些看似鸡肋或已完成"历史使命"的PC端产品。
银行和互联网公司不一样,一个产品说停就停,一个部门说裁就裁的决定没那么好下。这看起来有点和"性格"有关,前者沉稳,后者果决。实际上是二者的风控模型不一样。
银行的风控模型告诉他们任何决定都是稳字当头,杜绝调整带来的不可测漏洞,拒绝不稳定带来的不可控风险,而互联网公司是要学会及时止损,快速应变,转向更有前景的项目。
笔者接触的一家游戏公司内部竞争比较夸张。他们的调调是这样的:不同的项目组开发不同的游戏,挣钱的项目组可以获得更多的资源倾斜,甚至可以挖走其他不挣钱项目组的组员,而不赚钱,或者不景气的项目组会被停掉项目,相关组员会直接被挖走,如果组员没人要,那就只能考虑转岗或者离职。这组能快速打散重组的产品思维架构在银行等金融机构简直不敢想象。
虽然这种组织架构调整方式看着吓人,但这种奔着挣钱而去的内部资源腾挪术,并由此形成的竞争框架却是互联网公司的典型特征。
不过现在,我们的银行在遇到本文开篇的三个问题的时候,至少敢去割肉了,也有腾挪术。
性格决定命运
最近,北京农商行发布公告称,该行将于2020年8月1日起正式停止信用卡网上服务平台(PC端)服务,将用户引导至微信银行或手机银行APP。而更早时候,广发银行已关闭直销银行的网页端入口。
这是顺势而为。
顺的什么势?一是,移动金融趋势早已明朗,过去的一些PC端的金融服务业务已经可以被移动端替代;二是,国内移动金融科技产品已经开始走向规范化,持牌的银行在移动端的合规业务拓展或有较大成长空间;三是,与互联网公司的竞合需要。
不过,银行也并非为了移动而去刻意追求移动化效果。如果不能很好地满足用户需要或适应业务需要,银行一定会动刀拿掉。比如,中国工商银行曾于2018年1月14日正式停止了Windows手机银行客户端App下载以及更新服务,并逐步停止了Windows手机银行服务。
银行内部停止研发一部分产品,必然会去准备新的研发内容,人才被引流至新的领域,腾挪术就会被使用。
以笔者与银行工作人员,特别是网金部的工作人员进行业务沟通的经历来看,几年时间,抛开离职的人,最少也得有1/3的人都经历了内部调岗和转岗,当然,银行内部部门更名的事情也不新鲜。
新网银行首席研究员、中国电子银行网专栏专家董希淼曾表示他个人不认可传统银行这个词。他认为,商业银行已经是最大的金融科技公司。
银行如果作为金融科技公司,其组织形式应该已经发生变化。
乔纳森·马米兰在他撰写的《未来银行》一书中表示,"信息技术提供了新的可能性,使银行业变得多余。结束银行业将标志着现代金融系统的开始。"但他也指出,"银行业并不限于我们所称作'银行'的机构,而且并非所有银行从事的活动都属于银行业。银行业不是一种商业模式,而是一种组织金融系统的方式。"
信息技术让符合现代金融系统的组织形式变得可能,银行为了适应这种组织形式,在努力改变自己。性格决定命运。银行要在未来的竞争环境中争取多大的话语权,就要看金融科技在本行数字化转型中握有多大的发言权。
题图来源:Pixabay
文章来源:《数字化用户》 网址: http://www.szhyhbjb.cn/zonghexinwen/2020/0708/35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