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数字化用户》投稿方式[06/28]
- · 《数字化用户》征稿要求[06/28]
- · 《数字化用户》刊物宗旨[06/28]
生活数字化不能“一屏了之”
作者:网站采编关键词:
摘要:新民晚报讯(记者 马亚宁)数字化浪潮来袭,各种各样的智能屏幕踏着数字节拍,正在走进生活的每一个角落,几乎时时处处见。日前,由上海智慧城市发展研究院举办的2021上海城市
新民晚报讯(记者 马亚宁)数字化浪潮来袭,各种各样的智能屏幕踏着数字节拍,正在走进生活的每一个角落,几乎时时处处见。日前,由上海智慧城市发展研究院举办的2021上海城市数字化转型沙龙研讨会上,与会专家纷纷指出,城市数字化转型的过程不是彻底的人机、人屏交互化,而是给传统服务方式插上强大的数字底座,提供强大的数字化支撑。老百姓出门办事、日常生活、衣食住行面对的沟通者、“服务生”依然是温暖的人,而不是冷冰冰的多媒体屏幕。
全面推进数字化转型是面向未来塑造城市核心竞争力的关键之举,是超大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然要求。新冠疫情进一步加速推动城市发展数字时代全面到来。今年初,《关于全面推进上海城市数字化转型的意见》对外公布,清晰勾勒出一条上海实现高质量发展、高品质生活、高效能治理的“数字之路”。
在数字化转型的过程中,数字鸿沟难免产生,如何逾越?“对于数字鸿沟,现在我们意识到老年人问题了,但其实面对数字鸿沟的不仅仅只是老年人。”复旦大学数字与移动治理实验室主任郑磊教授说,数字化转型就像离心器,被甩出去的人可能是年龄大的人,也可能是低收入群体,而这个人群是动态变化的。因此,需要考虑如何用数字化支撑服务便利化,而不能将数字化等同于便利化。
“有些情况下,数字化也不等于最好的服务。”郑磊举了个例子,比如去政府办事,事务较多流程较复杂时,是需要边问边办的,很多人就宁愿去跑一趟线下。网上琢磨半天,即使它再智能,也只是一种“自助模式”,没有人帮你。线上办事好处虽多,但也少了必需的社交性和人情味。
专家建议,在有些日常领域适当保留传统服务方式。但传统服务方式背后需要数字化支撑。比如,窗口买票,去政府办事等,接待者仍然是人,数字技术可以帮助前台“服务生”提高效率。面向公众的各项服务,不能完全通过冰冷的屏幕来交互。“如果老百姓办事全部通过屏幕,政府跟公众的距离会越来越远,老百姓不了解政府,政府也不了解老百姓,大家都是冰冷的。”郑磊说。
上海联通去年在奉贤探索数字化居家养老,给高龄老年人配备智能腕表,客厅里安装物联网传感器等,通过数字化技术、远程云监控等,判断老人今天是不是卧床了,有没有在浴室里摔倒等危险情况的发生。“一开始,我们认为老人生活数字化,就能解决居家养老的难题。”上海联通智慧城市研究院院长陈燕芬坦言,实践中老人对使用数字化设备比较恐惧,就怕弄坏了。“一个设备的小故障,他们就不知道该怎么修,也不知道该怎么用了。”
后来公司主动增加了志愿者上门服务。而他们背后,有一组组养老大数据和数字化设备的支撑。在志愿者和数字化的共同努力下,奉贤区5个街道百余个村居委的居家老人,安心踏上了居家养老的“数字之路”。
文章来源:《数字化用户》 网址: http://www.szhyhbjb.cn/zonghexinwen/2021/0310/1218.html
上一篇:数字化推动 基层治理
下一篇:全国人大代表陈晏:加快推进数字产业化、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