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指南
一、本刊要求作者有严谨的学风和朴实的文风,提倡互相尊重和自由讨论。凡采用他人学说,必须加注说明。 二、不要超过10000字为宜,精粹的短篇,尤为欢迎。 三、请作者将稿件(用WORD格式)发送到下面给出的征文信箱中。 四、凡来稿请作者自留底稿,恕不退稿。 五、为规范排版,请作者在上传修改稿时严格按以下要求: 1.论文要求有题名、摘要、关键词、作者姓名、作者工作单位(名称,省市邮编)等内容一份。 2.基金项目和作者简介按下列格式: 基金项目:项目名称(编号) 作者简介:姓名(出生年-),性别,民族(汉族可省略),籍贯,职称,学位,研究方向。 3.文章一般有引言部分和正文部分,正文部分用阿拉伯数字分级编号法,一般用两级。插图下方应注明图序和图名。表格应采用三线表,表格上方应注明表序和表名。 4.参考文献列出的一般应限于作者直接阅读过的、最主要的、发表在正式出版物上的文献。其他相关注释可用脚注在当页标注。参考文献的著录应执行国家标准GB7714-87的规定,采用顺序编码制。

实体经济与数字经济深度融合 推动广东制造业迈

来源:数字化用户 【在线投稿】 栏目:综合新闻 时间:2021-03-22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树根互联旗下的根云“透明工厂”解决方案,帮助企业建立工厂实时运营的“动态数字双胞胎”。受访者供图 ■ 聚焦广东制造业数字化转型 “广东是制造大省,制造业数字化转型非常

树根互联旗下的根云“透明工厂”解决方案,帮助企业建立工厂实时运营的“动态数字双胞胎”。受访者供图

聚焦广东制造业数字化转型

“广东是制造大省,制造业数字化转型非常迫切”“中小微企业缺人、缺订单、缺钱、缺技术,中央工厂数字化才能驱动转型”“强大的制造业需要强大的工业软件,产业集群数字化转型也到了关键节点”……

刚刚出台的“十四五”规划纲要强调要建设“数字中国”,并将数字经济单列篇章。3月21日,广东省制造业数字化转型工作推进会在广州召开,华为、比亚迪、美的、树根互联、聚鲶工业五家企业代表在会上发言。他们中既有电子信息、汽车、家电等万亿产业集群的龙头企业,也有工业互联双跨平台企业,还有来自粤西的数字化服务商企业。

实体经济与数字经济如何深度融合?对于GDP超11万亿元的广东高质量发展至关重要。数字化转型关键一步怎么走,关乎广东制造在全球产业版图的新坐标。

●谈契机

广东制造业数字化

极端重要和迫切

“工业4.0时代的竞争,将会从企业间的竞争变成产业链之间的竞争,广东制造业数字化转型重要且迫切。”华为轮值董事长徐直军在发言中指出,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依赖基础工业能力和服务业水平。围绕产业链开展数字化转型,才能取得制造业显著成效。

他介绍,华为构建了跨区域跨行业的工业互联网平台,并在全国落地40多个工业互联网创新中心,共计服务2万多家工业企业数字化转型升级。

“汽车工业正在经历一场变革,电动化是上半场,智能化是下半场。传统的机械车就像算盘,算盘永远打不出互联网,机械车也很难成为真正的智能车。”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裁王传福认为,数字化转型是产业升级的重要方向。

在王传福看来,如果将机械改成电动,就相当于把算盘改成计算器,数字和智能的功能才能实现。目前,比亚迪正在探索研发信息化、生产数字化以及产品智能化。

在比亚迪电动车及核心零部件数字工厂,平台化、透明化、柔性化的整车生产线已经建立,全产业链和创新链均有信息化部署,可进行全过程指导监控。

对于拥有众多中小微企业的广东而言,数字化转型更迫切。

“在我们注塑行业,一个脸盆才卖3块钱,原材料成本就占了80%,提升空间非常小,只能数字化转型才能做到极致降本。”揭阳市聚鲶工业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陈文奇直言,中小微企业缺人、缺订单、缺钱、缺技术,只有中央工厂数字化才能驱动转型。

当前,广东正在建设国家数字经济创新发展试验区,强化智能制造高端供给,推动制造业数字化转型,带动企业上云上平台。

“全球制造格局正在发生变化,产业链板块重构带来新的挑战。本国制造成为很多发达国家的理念。对于GDP接近韩国、加拿大的广东而言,制造业数字化转型迫在眉睫。”工信部智库、中国科协智能制造学会联合体副所长林雪萍说。

●找问题

很多企业“不敢”“不想”

“不会”数字化

产业数字化,数字产业化。广东制造业实现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发展,主要存在哪些问题?

“发展工业软件、推进工业制造技术和工艺数字化,是制造业数字化转型的重要基础。”省工业和信息化厅厅长涂高坤指出,当前国内工业软件及工业互联网底层技术有待提升。

徐直军也表示,加速基础工业软件突破,才能真正实现制造业的安全可控。

“卡脖子问题最具有代表性的一方面是芯片,另一方面是工业软件。”林雪萍认为,广东制造企业数量多,且发展不均衡,意味着通用方案很难解决,需要有针对性有差异化的数字化转型方案。

而对于中小企业来说,数字化转型尤其困难。

“很多企业不敢、不想、不会数字化。”涂高坤具体分析其原因,一是部分工业企业因为在实施数字化转型时投入大、见效慢,“不敢”数字化;二是部分企业管理者缺乏战略眼光,依赖传统模式和路径,“不想”数字化;三是中小企业既缺乏数字化转型的技术能力,又缺乏数字化转型的人才,“不会数字化”。

对此,陈文奇也深有体会。以他所在的揭阳注塑行业为例,产值约300亿元,有超过2500家企业,但85%是分散的家庭小作坊,行业门槛非常低。

“对很多中小企业来说,数字化转型成本高、风险大,看起来很美,但是高不可攀。”为了破局,陈文奇打造了中央工厂“造血”模式,让中小企业轻装上阵,帮助企业梳理商业模式、打造标准化流程……用系统工程和龙头企业带动中小企业抱团取暖。

文章来源:《数字化用户》 网址: http://www.szhyhbjb.cn/zonghexinwen/2021/0322/1358.html



上一篇:升级数字化业务 保时捷将启动“2030战略”
下一篇:宝马董事长:中国是目前对数字化和互联技术最

数字化用户投稿 | 数字化用户编辑部| 数字化用户版面费 | 数字化用户论文发表 | 数字化用户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8 《数字化用户》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