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指南
一、本刊要求作者有严谨的学风和朴实的文风,提倡互相尊重和自由讨论。凡采用他人学说,必须加注说明。 二、不要超过10000字为宜,精粹的短篇,尤为欢迎。 三、请作者将稿件(用WORD格式)发送到下面给出的征文信箱中。 四、凡来稿请作者自留底稿,恕不退稿。 五、为规范排版,请作者在上传修改稿时严格按以下要求: 1.论文要求有题名、摘要、关键词、作者姓名、作者工作单位(名称,省市邮编)等内容一份。 2.基金项目和作者简介按下列格式: 基金项目:项目名称(编号) 作者简介:姓名(出生年-),性别,民族(汉族可省略),籍贯,职称,学位,研究方向。 3.文章一般有引言部分和正文部分,正文部分用阿拉伯数字分级编号法,一般用两级。插图下方应注明图序和图名。表格应采用三线表,表格上方应注明表序和表名。 4.参考文献列出的一般应限于作者直接阅读过的、最主要的、发表在正式出版物上的文献。其他相关注释可用脚注在当页标注。参考文献的著录应执行国家标准GB7714-87的规定,采用顺序编码制。

博物馆也能云游,数字化让文物插上“翅膀”

来源:数字化用户 【在线投稿】 栏目:综合新闻 时间:2021-05-24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齐鲁晚报·齐鲁壹点记者 许建立 未来的博物馆长啥样?文化遗产能给人们带来哪些新的惊喜?在这个充满遐想的提问里,数字技术已经给了我们部分答案。近些年来,在科技的加持下,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记者 许建立

未来的博物馆长啥样?文化遗产能给人们带来哪些新的惊喜?在这个充满遐想的提问里,数字技术已经给了我们部分答案。近些年来,在科技的加持下,众多文物场所在数字化方向一路高歌,在藏品展示、“云展馆”文创开发等领域“脑洞大开”,为广大观众、游客提供了更多的旅游参观、娱乐消费等方面的文化供给。

如果有一天我想看敦煌壁画、游云冈石窟,我会先打开手机或电脑上的某一网页,“云参观”一圈后,然后再决定接下来的旅程。这样选择的背后,是文化遗产的数字化建设。

人们可以在“数字敦煌”网站云游莫高窟

1987年,敦煌莫高窟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确定为世界文化遗产。世界的敦煌,该以怎样的姿态再度拥抱世界,成为敦煌文化传播的重大课题。影像和计算机技术,为敦煌文化打开了一扇大门。早在上世纪80年代,高校与科研机构联合拉开了敦煌石窟数字化的帷幕。相比修修补补,这些文物数字化之后,将以崭新的影像方式存在于数字空间。

这样做的好处显而易见。毕竟,735个洞窟、4.5万平方米壁画、2000多身彩塑,跨过千年的时间长河,敦煌为人们创造出一个庞大的“敦煌宇宙”。如果这个“宇宙”触网,以数字化的方式成为互联网世界的一部分,其本身就是一个奇迹。不过,这样的工程量是巨大的。“给佛拍照”,是石窟数字化最简明的解释。在昏暗的洞窟中,专业人员对文物进行拍摄,然后利用计算机技术,将数量庞大的照片逐一比对、拼接和修正。

如今,打开“数字敦煌”网站,参观者可以轻点鼠标,开启部分洞窟的全景漫游模式。从“数字敦煌”的简介中,我们能看到项目的雄心:利用先进的科学技术与文物保护理念,对敦煌石窟和相关文物,进行全面的数字化采集、加工和存储,将已经获得或将要获得的图像、视频、三维等多种数据和文献汇集起来,构建一个多元化和智能化相结合的石窟文物数字化资源库。

近日,敦煌研究院数字化研究所负责人分享敦煌的数字化探索时表示,数字化的最终目标是永久保存,持续利用,从1999年至今,敦煌数字化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发展期、成熟期和创新期。在敦煌研究院数字化研究所所长俞天秀看来,整个数字化探索尝试中,不可避免地遇到了很多关键技术问题,特别是数据档案的管理,目前30年的数据量已达400TB了,这些数据如何保存好,如何通过不同的媒体手段利用好,成为当下非常重要的研究点。

目前,敦煌研究院做了30年才做到200个洞窟数字化的采集,还有好多洞窟尚未完成。如何能够更快地把莫高窟以及敦煌管辖的六个石窟永久记录下来,是现在面临的难点和挑战。

根据统计,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中,石窟寺及石刻超过三百处。这些有关“石头”的艺术瑰宝石延绵近千年,自然的风沙是它们的“伙伴”,更是它们的存世隐患,风化、渗水等因素,以及历史上的人为破坏、被盗流失等,都可能时刻让石窟面目全非。

在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保护中,云冈石窟是个范例,值得诸多省份借鉴。云冈石窟的守护者正通过数字化的方式,挽留这些精美而历经沧桑的佛像,通过数字化技术,将石窟的信息全部记录、重现在数字空间里,再利用3D打印,把这些洞窟的精髓展现在世人面前。

3D打印的云冈石窟大佛

在云冈石窟数字化保护的时间轴上,2003年是一个值得铭记的年份,云冈研究院正式启动三维数字化研究工作,之后在2005年,云冈石窟外立面采集成功,完成了云冈石窟第一张厘米级精度外立面正射影像图,并绘制了第一张外立面线图。这是中国石窟寺第一张完整的外立面正射影像图。

云冈数字化起步不能说最早,却正在实现“弯道超车”。在一开始,云冈石窟曾经想借用敦煌的数字化采集方法来做,但却走了弯路,因为敦煌数字化的对象主要是壁画,而云冈石窟的主体是高浮雕造像。“山是一座窟,窟是一座山。”这是云冈石窟数字化面对的首要现实。这就导致云冈每一个洞窟的数据采集与建模都是一个浩大的工程。

纵观云冈石窟的数字化保护,“数字云冈”是一个诱人的说法。其实,那些高深的数字技术,对于普通人来说,确实难以看明白,数据再多,也比不过“想看”时的那种获得感。

文章来源:《数字化用户》 网址: http://www.szhyhbjb.cn/zonghexinwen/2021/0524/1900.html



上一篇:银行服务转型:数字化厅堂服务营销
下一篇:年报观察│家居卖场上市企业寻数字化出路,2

数字化用户投稿 | 数字化用户编辑部| 数字化用户版面费 | 数字化用户论文发表 | 数字化用户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8 《数字化用户》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